星期三, 11月 04, 2015

[臨床] 醫療電子化...

今天來談談醫療電子化的話題吧。

醫療資訊電子化,有好有壞,資料整理的洽當,可以藉由一些歸納科學的方式去找出一些以前沒發現的醫學的蛛絲馬跡,但是如果造成醫療行為進行中的困擾,那麼所謂的「電子化」只會很惱人而已。


前幾天謝師宴,跟一位很久沒碰面的老師聊天,聊到很久以前看門診使用紙本手寫病歷,很多患者狀況,往前翻一下,一頁資料一眼掃過,瞬間可以在幾秒內秒懂之前的狀況。但是現在要看之前的病歷紀錄,得多按幾個按鈕去選擇,才會看到以前的SOAP,再加上「圖像化」沒辦法優化的結果,只能從以往的紀錄裡面回想之前病人狀況的蛛絲馬跡...

幾乎沒有延遲感的翻頁

更何況當患者資料越積越多時,電腦Loading越來越慢...可能一開始讀取上次病歷需時0.5秒,過了三個月後,患者資料可能累積了1萬筆,要讀取上次病例就可能要1.3~2秒。也許會有資訊人員說,差不過1秒,有差很多嗎?這時我就一定要認真說:「差~很~多~!」基本上,合格翻病例Loading的速度,應該要像玩Telnet的BBS一樣,看文章往下翻頁,基本上最好是不能有loading的延遲感,要不然每翻一頁就給你個延遲1秒好了,一個困難的患者病情,可能會前前後後翻個5~8次的就診資料,一個患者大概就要延遲5~8秒,一個診三個小時,假設看50個病人,光在電腦延遲的時間就吃掉了250~400秒,也就是浪費在電腦loading上要花掉4~6分鐘。更何況這只是理想狀況的估計,實際上,某些有名的醫師的診,一診要破百位掛號,你說?這問題還不嚴重?

換個方式說好了,現在智慧性手機非常發達,換機率也似乎越來越頻繁,早期用非智慧型(智障型)手機時,只要手機通話功能可用,簡訊功能可用,一隻手機沒被摔壞泡水,大概都可以撐個2~4年不會想換機,但現在智慧型手機發達了,換機率卻想要一年就換一隻。為什麼?因為系統軟體越做越大,要處理的資料越來越多,剛拿到時滑手機頁面咻~咻~咻~非常的順,完全沒有延遲感,但是用了半年後,更新完韌體,結果就開始卡卡卡!有時候為了資安,不更新又不行,開始卡的時候,延遲0.3秒才進入下個頁面,再過半年,延遲就要快1秒了,這種感覺不是很好的!所以,別說loading的延遲不重要!對第一線看病,處理病情的醫師來說,很~重~要~

雲端連線備份

「OO雲」,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突然熱門起來,在網路速度開始發達,硬碟開始低價,容量開始擴大,雲端備份突然成為一個顯學,為了病人安全&節省用藥支出考量,衛生福利部便推出了「雲端藥歷」,希望臨床醫師可以藉由雲端藥歷去讀取患者曾經的就醫拿藥紀錄。這構想基本上可行,也是立意良善的,但是實行起來,嗯~不是很方便,在院內走VPN方式讀取雲端藥歷,幾乎每一筆患者資料都要給他讀個10~20秒,就診量大的患者甚至還給他讀個快一分鐘,延續上一段的內容,太~久~了~,完全不及格啊!Loading這麼久,這麼難用為何還要強迫醫師使用?而且雲端資料為了怕個資外洩,基本上傳輸都經過了加密,在近端電腦操作插卡,點選藥歷,再加上加密解密這動作,光那個等的時間,實在會讓人崩潰,而且當下還不能操作其他事唷,例如輸入這次看病資訊,因為有可能會卡住當掉。現在ADSL/光纖到府,很多網路速度都上看10M/2M,和以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主管機關端的頻寬似乎還是不夠啊,相對應1萬多間醫療院所的上下載,要如何實現雲端資訊以及快速讀取的可用性,還需要資訊軟硬體的再整合。

看診/掛號主機臨時故障處理

記得高中的數學課,數學老師時常請假(不知道為何就突然要接時常請假~大笑)曾經說過,NASA上太空,計算一趟太空旅行所需的主電腦以及備用電腦的數量,經過嚴密科學精密的計算,總共只需三台足矣。(啊?不是越多台越好?當然不是!上太空也是有重量限制的!要去抓去那個平衡點也是很重要的。);我是不知道怎麼算的,但是至少這堂課的廢話我記下來了~(嘆);電腦主機用久了,難免會有問題,也許上一秒看診還很順利,下一秒,就突然給你死當,重開機也沒用。在忙碌的看診中,突然要弄其他非醫療相關的事,是~很~煩~的~!但是這又無法預期,所以各個較大的醫院總有SOP處理,最被煩的大概就是資訊室了吧,被各科各單位大呼小叫快來處理,每個單位都說自己最急,阿~資訊室人員也就那幾個是能怎麼樣?(笑)

所以因應前台掛號系統,以及後台看診系統,通常會建議前台有兩台同時可操作,可以隨時同步以及切換處理,當然後台也一樣能有兩台更好,當然了,如果前台兩台掛掉(這麼帶賽?),後台其中一台能拿去處理掛號這樣就很完美了。不過這樣的一切都得用$$以及空間去堆砌啊!在地狹人稠的臺灣,房產租金不便宜,一切也是需要去抓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結合APP掛號及看診

APP掛號這一塊,在大醫院完成度已經不低了,倒是掛號時,如果可以輸入自己症狀,醫師端在看診前,還可以先讀取到相關資料,這一部分倒是做的醫療單位還沒很多,目前坊間大部分都還是用留言板/Email的方式初步諮詢,但礙於醫療法令問題,APP結合輸入/勾選症狀這部分,還需要醫療單位以及資訊單位的整合及努力。

甚至有些患者皮膚外表上的資訊,可以先藉由患者自行拍照,於自己手機APP掛號時上傳,先存在該患者病歷的主訴照片中,這都是很好的構想...

前後台系統資訊整合,有時候前台可以請護理師/助理,可以協助簡單的量身高體重體溫...等,以及協助掛號的工作,這時候可以在前台就幫忙先輸入相關資訊,這樣就有助於後台看診時,加快很多看診速度。
病人資訊自行讀取下載

很多醫院其實已經完成這一個部分,其實也不難,就是把資訊,檢驗檢查的報告可以讓患者遠端自行下載,當然如果需要解釋報告結果,歡迎尊重專業,請掛號並聽醫師詳細分析報告結果。當然如果要紙本正式報告,也是需要相當的處理費用。目前看到比較令人激賞的大概就是禾馨的超音波影像吧,異業結盟,結合社群網路,除了可以達到超音波影像自行下載儲存之外,也可以分享在社群網路,順便增加醫院的曝光度跟來客率。禾馨的超音波影像的作法,創造出雙贏的局面,還可以節省患者申請列印拷貝整份的超音波影像報告,也可以在雲端網路隨時讀取,順便達到宣傳的效果。

哩哩摳摳的細項

比如說,將所有的進藥資訊整理,包括目前用藥劑型,外觀,尺寸,懷孕等級,哺乳等級,肝腎小兒劑量調整試算結合,健保給付規定...等等
開藥的時候滑鼠移過去,按個鍵就會自動快速跳出藥丸照片/資訊...而不是要去翻藥典,開PDF檔去搜尋...
只能說很多事,一開始就完備,在忙亂的看診當中就會方便很多。
另外影像整合這一塊,就不再這邊談了,訪間系統問題多多阿...







繪圖系統

這次補充一下電子病歷化最可憐的犧牲者.....就是早期精美的醫療手繪...大概要從此失傳了!堅持不想用電子病歷而使用紙本病歷,最大的阻礙大概就是「繪圖」這個領域吧,很多門診科、外科系都很依賴繪圖來達意,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膚科..以及外科系,很多都很依賴紅藍筆來繪出患者的局部所見,看了早期很多老醫師的病歷手稿,會不禁讚嘆那神來一筆,所謂的「畫龍點睛」之效!十分傳神!更可以從早期的手繪手術紀錄,可以看到一步一步的手術步驟,以及手術重點"Key Point"。但是在現在的繪圖系統,八成以上都是類似「小畫家Base」的程式,美其名可以讓你畫線、畫圓、畫方、噴霧、橡皮擦、換顏色...等,運用這些工具畫出來的手術紀錄,跟早期的手繪手術紀錄比起來,只能說是 a piece of JUNK !!!也許Apple發表的壓力感測,搭配平板跟觸控筆,也許能重現當時的手繪病歷吧?但是在追求看診速度跟繪圖的平衡之中,不若「早期只要拿張紙撇兩撇,拿給護理師,馬上下一位....」之迅速....唉,「繪圖」在醫療這一塊,可以說是一項寶物,可以記錄,可以傳承...可惜在「電子化」下,成為第一個要被捨棄的犧牲者。

可以看一下農場網頁:19世紀的外科解剖

文章初步完成於2015/10/30
增編於2015/11/9

沒有留言: